【转化者说】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iHuman科研成果转化在发力(二)

发布者:技术转移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1-06浏览次数:209

编者荐语:

iHuman研究所针对科研成果成立的科研转化平台与学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形成了两级联动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研究所针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成立了学生领导力委员会, 让同学们接受系统性科研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导 言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第四届创新创业大会圆满落下帷幕,iHuman研究所助理所长钟桂生和课题组长程建军在科研成果转化上首战告捷,分别获得相关医药企业的投资和专利授权,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最后0.5公里。两份合同的里程碑付款金额达2.5亿人民币。同样可喜的是,在本次双创大赛激烈的角逐中,执行所长刘志杰课题组的研究生周雅丽和华甜课题组的研究生秦镜子带领的团队分别喜获学生组三等奖的佳绩。本文将通过访谈的形式,与大家分享iHuman研究所的师生们在创新创业中的心路历程。

程建军

程建军于2016年加入iHuman研究所,他此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进行药物化学的研究。程建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药物化学研究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本次成功获得转化的是其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课题组的合作成果:新型抗精神分裂症先导药物。同时,该成果已于2021年12月在《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该研究利用基于GPCR晶体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发现了更具特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有潜力成为新一代抗精神分裂症的候选药物。该候选药物专利独家授权给了我国知名药企,用于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

下面,我们将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了解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经验。

与程建军教授面对面

Q1:您在企业和科研界都工作过,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做研发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A1: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制药企业的立项可能更加着重于市场前景和行业竞争的分析,商业化的考虑比较多。在学校做科研,兴趣是最重要的驱动力,研究者的主动权更大。因此,对于一些工业界热度偏低的领域,可以更加潜心的进行研究。另外,我认为具体科研环境不一样,在制药企业的小分子药物研究中,前期研发的化学研究人员与生物研究人员的配比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但是在咱们iHuman研究所,身边的生物学家占比非常高,我们做药化的科研人员可以从生物学家那里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合作。比如我现在做的化学药物,均是基于结构生物学进行的药物设计和优化,而后期的药效研究,也与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同行合作较多。

Q1-2:(接上问)在高校做科研转化,和上面两个情况又有哪些不同?其优势又在何处?

A1-2:个人觉得企业的结果导向性比较强,会制定非常明确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筛选或者是药物合成、验证。同时,时间期限会非常重要,如果到期限后没有达到预先的目标,项目可能就会终止。在高校做转化的好处是,我们的工作是探索性质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会带来更多惊喜。

Q1-3:特别想问您一下,您提到药物合成是药物研发的其中一个限速步骤,那么将来有可能产生原子打印机吗?比如我们把碳氢氧等原子作为原料,根据设计好的药物化学结构模型,直接把它3D打印出来。

A1-3:非常非常难。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跟同学讨论过这个美好的愿望。根据目前的技术,我们离实现这个愿望还很遥远。但化学科学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分子构建更加的高效率和自动化。

Q2:您为什么选择研究与精神类疾病相关的课题?

A2:精神类疾病虽然不如癌症那样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但精神类疾病往往在中青年发病,也就是说患者在余生的几十年都要遭受疾病的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家庭和社会也是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目前已有的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还不尽人意,因此有很迫切的临床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从读博士时的研究课题到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内容,直到现在在iHuman研究所的主要工作,10多年来一直集中在精神类疾病的研究上,积累了相对较多的药物化学经验。

Q3:能否分享下您在项目转化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

A3: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科大在转化这方面的氛围特别好!学校不定期地举办各项专场路演,路演结束后技术转移办公室马上跟进具体谈业务合作,效率非常得高。由于我们聚焦科研分身乏术,有很多谈判都得益于学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老师的帮助,既专业又高效。现在,iHuman研究所成立了自己的成果转化平台,专门帮助课题组解决实验台至谈判桌的最后0.5公里问题,我相信咱们研究所未来的转移转化会产出更多的成果。

Q4:可以给研究所的同事、同学们分享一些经验、体会和建议吗?

A4:目前咱们研究所转化的氛围越来越好,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也非常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我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的科研兴趣出发,在聚焦基础研究的同时多关注自己课题相关的疾病,或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所开发出来的技术方法,心里始终带着转化应用的目标,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地走向成果转化的道路。



即 将 推 出

我与双创

周雅丽、秦镜子同学专访(专题报道三)


  

撰 稿   彭  瑶
赵  飞
编 辑 马岑玲